发布时间:2024-05-1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14日01版
5月12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在上海闭幕。这是国内首次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设置的专门赛事,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全国累计952万名学生、3707名就业指导教师参赛,参赛高校数量覆盖全国高校的98.6%。
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该如何做好职业规划,或许可以从这场职业规划大赛中找到答案。
以赛促学,职业规划要尽早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让更多学生在在校期间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希望通过大赛唤醒更多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以赛促学,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在正式报名参赛后,我对自己的学习、科研和社工经历做了更全面的系统梳理,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就是在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做基础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刘彦希介绍,她已经加入导师课题组聚焦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近一年的计划是发表第二篇一作论文,今年秋天参加一场海外学术交流活动,相对长远的目标是取得博士学位。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更注重一线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职业规划中更强调实践的作用。
参赛选手、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学生李泓熹的求职目标是男装制版师。树立职业目标后,他严格对标制版师要求,在专业理论学习上保持专业课全班第一,在技能学习上,跟随全国技术能手学习各种制版技艺,考取服装制版高级工,并且比其他同学更早接触服装龙头企业的真实项目。
“未来,我将从制版师助理起步,逐步成长为制版师,为我国的服装行业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目前,李泓熹已经顺利被一家男装知名企业录用。
大赛评委、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刘锐认为,大赛中涌现出许多在职业规划上值得朋辈学习的榜样。他们在职业规划上有一些共性,能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的各种机会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复盘并主动调整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持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在总决赛现场,评委们经常会问选手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目标岗位无法实现,你要怎么办?”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需要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这要求他们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许涛说。
以赛促就,对接企业需求
“你提到的音圈马达有多少道工序,你最关注哪些?”
“你说你对中国茶文化有研究,那你认为中国茶杯、茶盖、茶托怎么代表中国文化?”
答辩环节,评委们抛出犀利问题,真实还原选手在求职面试时的场景。总决赛中,每个竞赛小组有7名评委,其中,企业评委4名,超过半数。整个大赛,总计29.8万家用人单位参与,3.8万名不同行业领域的专家担任大赛评委。
“学生在和企业评委你来我往的交流中,能够逐渐明白要向面试官展示什么,以及面试官的主要关注点在哪里,从而提升就业能力。”企业评委、宝钢股份校园招聘副总监王思铭说。
大赛还特别设置了“天降Offer(入职通知书)”环节,总决赛现场,479名企业代表组成“心选团”为心仪的选手现场发放实习或录用邀请,一共发放1080个实习或就业Offer意向。
“你有丰富的项目经验以及创新能力,还有能落地的技术,我们很看重你的发展潜力,希望你能来我们公司。”决赛现场,当重庆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1级学生陈鑫介绍了自己在3D引擎技术方面的开发经历之后,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立即为其发出了入职邀请。
在刘锐看来,“心选团”的设置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视野。
“应更多地邀请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或者企业家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他们在企业有真实的经验,对学生的指导更加直接、更有实效。”吴爱华认为,这次大赛有相当多的企业参与到校赛、省赛和国赛中来,把用人单位的岗位资源带到大赛中,通过大赛搭建了一个人才供需对接的平台。
以赛促教,生涯教育要提质
大赛期间,许多高校还举办了生涯咨询、简历门诊、AI面试等活动,为大学生就业赋能。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来自学校和教师的生涯规划教育也十分重要。
“大家都想要一个好工作,怎样才能胜任一份好工作呢?”今年4月,在大赛的课程教学赛道总决赛上,大赛选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涯发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雪萍的话引发现场教师思考。
在比赛中,很多参赛教师都展现出他们对中国和西方生涯教育相关理论、工具和模型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论模型。
理论最终导入实践。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告诉记者,学校要构建出有特色、有温度、高质量的生涯教育就业工作体系,提升生涯教育、人才输送和实践育人的精准度。
“生涯教育要贯穿在学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全过程。”钱海红表示,在复旦大学,学校聚焦于三个“多”,“多维度”“多节点”“多渠道”给学生提供更具有专业精准度的服务支撑。
据悉,自课程教学赛道开赛以来,共有3707名就业指导教师参赛,覆盖1565所高校、1921个课程教学团队。
“下到青年教师,上至60多岁的老教授,在他们的同台切磋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僚之情,也看到了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大赛评委、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海滨感慨道。
(记者 欧媚 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