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8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8日05版
2023年以来,围绕落实“一体两翼”要求,国家级和省级区域产教联合体陆续成立。区域产教联合体集制度设计、组织形式和载体平台功能于一体,根本目的在于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互促共进。挂牌成立联合体迈出了第一步,还需要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
从运行情况看,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院校都热情高涨,各类联合体雨后春笋般涌现便是具体体现。但也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一是重组建轻运转,部分地方政府和学校满足于成立联合体,搞启动仪式、发文公布,随后便归于平静、虎头蛇尾;二是重传统轻创新,仍采取聘请教师、组织实习等传统方式,没有探索把学校、区域和产业核心要素紧密捆绑融合,存在新瓶装旧酒的情形;三是重形式轻实效,产教融合方式停留在召开会议、搞活动等层面,缺乏常态化制度安排,政、校、企融合内在动力机制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产教联合体这一创新举措的作用发挥。
所以,推动区域产教联合体走深走实,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区域统筹,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进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产业联合、与园区联结、与发展联动,构建全流程深度协同体系。
一是人员双向互动。产教联合体是一种互益型组织,人员互动是带动各方融合共进的重要因素。首先,建立政企进校宣讲制度。政府分管产业发展的负责人和产业企业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骨干企业负责人定期到校举办专题讲座,讲解经济与产业发展情况,引导院校主动对接产业、对接岗位,实施以产定教、以教促产、以教兴产。其次,建立院校负责人列席重要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院校的负责人列席地方有关经济方面的重要会议,参加各类重大项目观摩会及洽谈对接会、论坛等,了解产业、了解企业、了解园区,主动跟踪对接,做好人才储备、培养与供应计划。再次,探索实行校地双向兼职交流制度。组织骨干企业家到院校产业学院兼职挂职,组织院校干部和教师到企业兼职挂职,深化校企工作互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最后,建立技能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围绕重点产业群和产业链制定技能人才支持计划,设立产业技能人才专员,完善技能人才供需服务机制,统筹技能人才精准供给与服务,以专人专业服务推动校企精准合作。
二是活动精准联动。围绕解决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对接合作不顺畅等突出问题,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首先,开展产教对接行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与院校精准对接、应接尽接,实现三个对接——规模以上企业与院校对接合作、重点产业项目与院校对接合作、重点产业园区与院校对接合作。把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链接到大企业、大项目、产业园区,推进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联盟、与产业联合、与园区联结、与发展联动。其次,深化产业学院建设模式。推动院校专业群与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学院。再次,深化订单班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与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订单班全覆盖,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最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企业和院校“双主体”作用,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
三是平台辐射牵动。发挥地方政府统筹作用,依托园区和院校特色,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突出、高效实用的公共实训中心(实训基地)。首先,围绕好用、实用,提升“校中厂”实训平台。重点推进区域骨干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实习实训承载能力,满足师生实践教学需要,逐步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并以院校实训基地为依托,探索推进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定点化,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其次,围绕常用、用好,建设“厂中校”实训平台。把工厂作为学校,把车间作为课堂,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选择一批骨干企业挂牌设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实行学校与企业“双课堂、双教师”联合育人,把专业课、技能课直接开设在生产岗位上,提升人才的实操化、技能化水平。
四是考核激励促动。坚持以促进产教融合为导向,把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需求匹配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产教融合实效等作为学校绩效考核重要指标。提升院校满意度测评的精准度,加大政府部门、企业评价教育教学工作与教师工作的参与度。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及认证评价办法,对进入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目录的企业,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对开展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符合条件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激励性补贴。
(作者:许新迪系烟台职业学院胶东半岛城镇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