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10年的研究实践,构建起以“助人自助、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升学生‘心商’素养、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身心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涵盖“一个机制、‘五育’融合、两大措施”的“152”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学校学生“心商”素养得到普遍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一个机制”
统筹推进心理育人全员参与
学校坚持预防为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校—院—班—寝”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等一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制度;明确了“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工作组专家、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学生家长、专科医生”8个危机干预主体;建成覆盖校、院、寝三个层面的“1个中心、6个辅导室、8个驿站”的“1+6+8”心理辅导空间矩阵;创新专职心理教师对口指导二级学院学生心理工作模式。形成了统一领导、职责清晰、协同联动、及时处置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确保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有效传递、问题及时解决。
“五育”融合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实施
学校坚持教育为先,深入挖掘课程、实践、文化、管理、服务五大育人要素,形成“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育人新生态。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金课程”。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建立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必修课、以“积极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为选修课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形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团体心理辅导+课后协同辅助”的“一体两翼”教学模式,开发微课、暖心贴士等数字化资源60余个,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式与合作式学习。学校教师“基于绘画疗法的自我叩问”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评“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重庆市高校心育共建共享资源征集等项目评选中获奖20余项。
打造“‘五育’润心”特色心理实践活动品牌。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教育内容相融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和核心素养协调发展。优化整合“一站式”学生社区、“心之桥”辅导员工作室、心理辅导站等育人资源,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心育中的积极作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好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劳动月主题教育、“艺术疗愈”积极团体心理辅导、重财晨读等实践活动。其中,“园艺疗愈活动”“绘画疗愈活动”“正念减压”“心理情景剧”等特色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打造“自助—互助—助人”朋辈心理服务体系。学校秉承“助人自助”心理育人理念,创新提出“加入适合的自助小组、阅读适用的自助书籍、创作个性的心理作品”等10项心理自助措施。组建心理社团、心理志愿者等朋辈心理队伍,深入校园、班级、寝室,通过倾听交流、科普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情绪健康觉察能力、心理困扰调节能力、心理危机应对能力、积极品质养成能力、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学生心理帮扶志愿服务项目获“奉献青春 志愿同行”——首届重庆市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学校“青耕心语”心理协会成功入选团组织直接联系、跟踪培养社团。
“两大措施”
实现心理危机学生全方位关注
开展“校—家—医”联合筛查。坚持关口前移,依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动态分析与会商指导信息化平台等,开展新生心理普测、春季心理测评,结合学生、家长、辅导员等学生相关主体的信息反馈,经过心理中心初评、医生精准评估等流程,精准识别心理危机学生。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进一步筑牢心理危机干预防线。
实施“2+N+2+X”全时空关注模式。有机融合家庭教育资源、精神卫生医疗资源与社会心理服务资源,按照全链条、全流程、全时段、全周期心理健康工作闭环管理的思路,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构建由辅导员和心理教师、“N”名朋辈关注者、2名家长、“X”名医护人员或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2+N+2+X”全时空重点人群关注模式,实行跟踪预警、督导研判、联合会商制度,对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实施各类场所24小时密切关注,确保严重心理障碍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保护与救助,能够安全转介、及时治疗。
近年来,学校无一例因在校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心理危机干预全部成功。